首页 隆回资讯隆回文学 隆回高平记忆丨百年风雨桥,千秋忠义潮——红山桥散记

隆回高平记忆丨百年风雨桥,千秋忠义潮——红山桥散记

高罗人网 2023-04-14 11:15

百年风雨桥,千秋忠义潮——红山桥散记

作者:周豪清

前几天,与一位家住高平镇红山村(以前称洪山塘村)的网友闲聊时,他建议我写一写即将重修的红山桥(也喊叫洪山塘桥或洪沙塘桥),我欣然应允,但记录得不好或不全,则莫怪我。

常往来于六都寨与高平之间,公路边那破旧的红山桥常在我眼前一晃而过,因无须路过,也就未曾停车仔细端详,如今真要写起来,好难哦!

图片

临阵磨枪,赶紧去看看,打听打听。

2023年4月9日,星期天,天气晴好。我开车来到红山桥,下车便看到桥边公路旁有县级文物保护碑刻一块,上面记载:“红山桥,原名洪沙塘桥,位于隆回县高平镇红山村,石墎木廊风雨桥,始建于清代,经1983、1996年两次维修。南北走向,桥长20米,宽3.2米,桥廊10间,单檐双坡瓦顶,中间建单檐歇山顶阁亭,两侧置栏杆和坐凳。现桥面改为水泥筑梁并架预制板结构。在我县木廊风雨桥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1年9日公布隆回县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言简意赅,抄录在此,大家一看便知。

紧挨桥头,还有一砖砌的香炉,四角挑檐,正中高处塑葫芦宝顶。炉膛和炉口案板上的两个小香鼎里积满烟灰,多年的烟熏火燎下,琉璃瓦盖上尽是香火粉末,正面磁砖墙上也漆黑一片,还沾了不少雄鸡羽毛。

说明风雨桥上供奉有神灵塑像,往桥上一看,可见廊桥正中的阁亭东面设了神殿,殿内置有坐台,坐台上供奉集“忠信义勇”于一身的绿袍关公坐像,两侧站立的塑像是关平、周仓,三尊塑像均披盖有厚厚的紅绸布,红布是喜布,寓意吉祥安康,也是对神灵的虔诚与尊敬。


图片

殿壁上书写:“关帝盖天尊古佛,羽公显应佑黎民。”一副对联,透露出百姓对关圣帝的景仰与期盼。

图片图片

殿前有香案,案板上有点香油灯的碗(用碗替代油盏)和装有香油的瓶子,烧纸焚香则在桥头香炉那边,防火要紧,安全第一。

廊桥两边有好几块记载桥亭复修的碑刻,密密麻麻刻的是1996年维修捐款人名字。碑记上的对联,也形象的表述了捐资者众多:“修桥仗群力,捐献殊荣;立碑传子孙,殷勤造福。”

图片图片

站在桥上,环顾四周,两边楼房成排,前后100多米长度内,有两座可通车辆的钢混结构桥,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廊桥西边墙壁上有副雄狮画,画中的那句“雄狮一口吼,旧貌换新颜。”放在这里写,恰到好处。

图片

图片

斗转星移,曾经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的老桥,落寞得和破旧一样,简朴端庄的外形下,里面尽是沧桑与寂静,除桥面是水泥预制板没有破损外,其它瓦片、椽皮、檩条、柱子、栏杆、坐板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缺破烂,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重修此桥势在必行,据说资金由政府拨款和群众捐款组成。

红山桥始建于何年?尊神碑记上只有寥寥一句:“洪山古桥建于清代,至今已历皕余年矣。”皕,二百的意思。依此推算,应是乾隆六十年(1796年)前修建,当时何人纠首主修?也无记载,问附近老人,说是以前一个称“八老爷”的江氏世纯公为首所修,是用建成江氏祠堂后所剩石枓、木材、青瓦去修的。江氏祠堂在此桥上游北岸五十米处,材料来源可信。

图片

江氏世纯公何许人也?我估计江氏族谱上有记载,为了一探究竟,我赶紧驱车上梅花山村找江长保老哥,江长保老哥是我朋友,他为人正直且热情好客,得知我来的原由后,领我上二楼,沏好茶、洗好水果,拿出二0一一年修的好几本族谱,让我慢慢翻寻,他自己则下楼和老伴捉鸡弄菜去了。我一本一本翻完,也没看到世纯公的名号。下楼告诉老哥,老哥说:“不急,刚好饭菜弄好了,吃了中饭,你再去红山村找一下江永明同志,他是上次维修红山桥的牵头人之一,他家在红山桥下游四十多米的老街上,他有年代更早些的族谱,可能会找到。”

我见香喷喷的清蒸鸡端上桌,顿觉饥肠辘辘,顾不上客道,拿起碗筷,盛饭就开呷,吃了几口才说:“老哥太热情了,每次来,不是杀鸡就是宰鸭,谢谢、谢谢!”临走时,老哥还送一块腊肉给我,我也恭敬不如从命的收了,毕竟山上正儿八经喂养的,难得吃到几回。


图片

我返回到红山桥,按照江长保老哥的指引,一下就找到了江永明同志家,江永明也很热心,要留我吃饭,我告之刚在江长保老哥家放下碗,他才相信。他拿出族谱与我一同查找分析,找到了世纯公的生殁记载,世纯公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明显晚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成书的《宝庆府志》,道光《宝庆府志》记载:“洪山塘桥跨高平水”,依此可以肯定,桥应修建于1849年之前,也证明石碑记载的皕余年是有完全有可能的。

鉴于当地人所说的世纯公是个仗义疏财、广结善缘的富豪“八老爷”,我俩分析可能是世纯的公公或老公公(高平土话,公公就是爷爷、老公公就是老爷爷的别称)主修,理由有二:一、耳濡目染,家风传承;二、前人积德,福荫子孙。族谱记载世纯的爷爷慎位公生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老爷爷孝大公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间上基本接近,但这上世纪九十年代编修的江氏族谱也无关于此地江氏祠堂和洪山塘桥建于何时的记载,我估摸可能还更早一些,真要刨根问底的话,还要翻寻年代更久远的老族谱才行。我今天寻找到的成果,准确率不高,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指正。

听江永明及附近一些老人讲,在没有公路、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之前,洪山塘老街(河南岸边上)是很热闹的,有伙铺、绸缎铺、杂货铺、铁匠铺等等,因临水而居,常遭水患,可自打修了洪山塘风雨桥,桥上安了关帝殿,关圣帝君护佑一方,就再没有被洪水冲毁屋宇冲走人畜的洪灾发生。

见我不相信,他们还举例论证,说壬子年五月(1912年),梅花山、坳下、洪山塘、颜公一带连降暴雨三天三夜,河水漫堤,房屋浸泡水中,百姓牵牛赶猪到高处暂避,群议走蛟了,有胆大者还临近观之,果见水中有一大堆由木头、树枝、杂草混裹在一起的一股洪流自梅花山溪涧奔腾而下,快冲到洪山塘桥前时,势头忽然放缓,仿佛是高速行驶的汽车,猛踩急刹,水未过桥面,裹卷杂物的洪峰在桥北岸冲开一个缺口流过,过后风停雨歇。见者大呼关公显灵,纷纷跪地拜谢,此后,洪山塘桥关帝殿香火旺盛,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关圣帝君诞辰日),洪山塘桥更是人头攒动、鞭炮齐鸣。

他们指着北面桥头下的低洼处说,那是走蛟冲开的,再北面上头的那座小山叫龙形山,梅花山脚下的溪涧叫龙滩江,都和走蛟有关联。他们还见我半信半疑,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起身,说他亲身经历的1954年6、7月间,隆回全境发生洪灾4次,全县死伤数十人,冲毁田土上万亩,冲走冲毁房屋上百座,牲畜、粮谷损失不计其数,然颜公、洪山塘一带,虽然也是平地起水三尺,但却无人伤亡,只是灾后田土补种,花了半个月时间,洪水也没漫过此桥,定是“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在此坐镇,邪魔远离。

不管怎么说,我是非常佩服人民群众的智慧,民间故事,也是老百姓智慧结晶的一部分。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古人在建造洪山塘桥时,早已充分论证了当地以前洪峰的高度,桥面高过周边房屋的地面,河道正中用麻石料砌一船形石墩,既坚如磐石又利于防洪防撞击,洪水自然难冲毁桥梁。另外,坳下村往红山村、白地新村方向,地势颇为平缓,且成扇形打开,也有利河道分洪泄劲。

图片

廊桥柱子上系有一些写满文字的小红布片,这是善男信女祈求关圣帝显灵消灾祛病解难的书面报告。由此我猜测,可能还有许多洪山塘关公显灵的故事,暂时不为众人所知,亦或是我不知道而已。红布内容涉及个人隐私,我就不记录了,有好奇者可去看看。

关羽乃东汉末年名将,他的七大故事:“降汉不降曹、华容释曹、仁释黄忠、单刀赴会、千里寻兄、秉烛达旦、水淹七军。”是中华民族所推崇倡导“忠、义、仁、勇、信、礼、智”精神品质的生动注释与体现。民间尊称关羽为“关公”,经商办企业的生意人尊关羽为武财神,历代朝延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被儒、释、道三家都尊为神灵,儒家尊为文衡帝君,佛教尊为了护法伽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等。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有“关帝庙”的地方,就有关公显灵的美丽传说。洪山塘,百年风雨桥,千秋忠义潮。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周豪清,隆回高坪人,笔名云采,奔五十的年纪,读书不多,曾经入伍十载,目前在基层乡镇部门工作,休闲时日喜欢垂钓,偶尔也翻看字典涂鸦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事物。


阅读 1529
分享到:
关注隆回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