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正式置县是1947年8月1日,这是载入《隆回县志》的,众所周知,但隆回置县一波三折的过程却鲜为人知。笔者查阅了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和档案,经综合整理成文,现公布这一历史史料。文中所涉人名,因在当时报刊中已实名公布,加之也不是隐私,故未加讳避。
民国时期的邵阳县辖48个乡镇,相当于现在的邵东、新邵、隆回、邵阳四县的辖区,可谓幅员辽阔。但当时交通不便,管理起来诸多不便。一些乡绅多年来一直游走于省府,要求分县而治。这一愿望最强烈的是隆回、隆中、隆治三乡,这三乡偏处县西北,与县府(今邵阳市区)相距100余公里,交通梗塞,行政管理鞭长莫及,而此地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县府也早已萌发此意,于1946年3月向原湖南省政府提交了一份议案,提出析邵阳县西北部分乡镇设隆回县。由于当年出现大灾,此议暂时搁浅。1947年1月,省府做出决议,同意隆回设县,设县程序、组织规程、编制经费等方案交由财政厅、民政厅、田粮处办理,由刘千俊、李锐、王原一、李树森四委员审查,刘千俊(省民政厅长)负责召集。4月14日,省民政厅正式下文决定:5月1日设设县筹备处,8月1日正式成立县政府,辖隆回、隆中、隆治、中和、果胜、西胜、保和、礼教八乡和桃花坪镇,县治设六都寨,为二级乙等县,隶属湖南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邵阳)。
此消息一出,立即就有很多人站出来反对,理由是:所划八乡一镇面积不过全县四分之一,人口仅20余万,境内山多田少,地瘠民穷,以地方之财力物力,不能维持一县之开支;县治设六都寨,位置太偏僻,特别是桃洪镇及周边三乡到六都寨没有公路,一天都难达到,而去邵阳县城办事乘汽车一天可往返。接着,反对设县派为有效阻止设县计划的实施,有组织有规模地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一是以县参议员范镇牵头联合张镇球、罗锦华、黄克兴、刘魁、范正球等10名县参议员联名向县参议会第五次大会提出议案,要求省政府收回隆回设县成议,由会议形成决议案,提呈省政府。5月14日这一议案在会议上获得通过。但省民政厅刘千俊厅长致邵阳县长徐君虎的书面答复是:“制为定案,当照计划执行,决不更易。”二是组织请愿团,成员由9乡镇参议员和朱鲲、刘建勋、李少奇、贺英、罗竹贤、欧阳景贤6名代表组成,租邵阳西正街65号做为办公场所,计划分期分批赴中央、省、专署、县政府请愿。三是每乡出资一百万元(当时法币)做为活动经费;四是5月14日下午在县忠烈祠召开了新闻记者招待会,由范镇发表讲话,他痛陈:“连年灾患,十室九空,一旦设县,经费支出浩繁,人民负担过重,力有未逮,地方百姓一致反对设县,甚盼新闻界将此民间疾苦代为宣达。”会上散发了印有反对设县的宣言及口号的传单。五是5月18日组织了学生前往专署、县府游行示威。
按理反对派的主张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民众的意愿,采取的行动也是有理有节有力,省府应顺民意再次慎重决策,至少也应该出面解释安抚一下。遗憾的是这一切均没有,他们选择的是一意孤行,强硬实施。设县筹备工作在一遍反对声中依然紧锣密鼓地开展。5月1日按期成立了筹备处,李萼(邵阳人)任主任,省府还派出二科科长刘国粹(中和乡人)和三科科长欧阳襄(隆回乡人)组成先头工作小组,该小组一行数人于5月15日抵邵准备转赴六都寨择觅办公地点。当晚隆回9乡镇知名人士魏龙池、魏启文、孙泽英等数十人在邵阳洞庭春酒家设宴招待李萼一行,参加宴会的有邵阳县县长徐君虎、参议长谢煜焘及新闻界人士,魏龙池代表当地人致欢迎词。
5月21日,李萼一行的筹备处驱车前往桃花坪,沿途看到听到的并非欢迎而是“打倒李萼!”“打倒赞成隆回设县的落伍分子!”等标语和口号,还不时有人向汽车抛掷砖块、瓦砾。据传闻还有人要殴打赞同设县人士。这情势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李萼也面临骑虎难下之尴尬局面。为防不测,李萼改变了去六都寨的计划,只身前往松坡中学(今隆回一中),意与反对派代表罗锦华等沟通解释。刚开始交谈,就有桃花坪镇镇长肖英带领范正球、范希亮、马德成等十余人来校质问。双方刚见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旋有暴徒数十名,蜂拥入校,始则投掷砖石,继则将李氏(李萼)拖出室外,肆行毒打,头部击破,血流如注,遍体鳞伤,并抢去皮包一个,法币十万元,眼镜一副……”。李萼因伤势过重,当晚乘车返邵至省立邵阳医院接受治疗,并将此事电传专署、省府。
光天化日之下在校园内聚众殴打省府“钦差”、准隆回县县长,闹出了血案,滋体事大,官方震怒了。时省府主席王东原发来了电报,要求地方“严密捕拿肇事要犯”,并派省委员毛秉文来邵督察。一时邵阳空气紧张起来,徐君虎县长也为了难。反对派的主张不无道理,原来的所作所为也是合理合法,是政府一意孤行才导致惨剧发生,如打压过重,势必激起民变,如不打压,又交不了上差。于是只好请出“和事佬”县参议长谢煜焘,斡旋收场。
对于这宗血案,首先怯场的还是反对设县方,因为殴打李萼确实不是他们的本意,事出意外,觉得事态闹大了,难背责任,加之反对设县本不太彻底的青年团干事长贺柏青“尤恐招致责怨,更挺身出来助成调解之局”。受害人李萼因想到今后要主政隆回,不宜招来怨气,同时也体现自己的宽洪大量,主张适可而止。双方有这样的态度事情就好解决了。于是双方共推县参议长谢煜焘居中调停,反方代表为朱鲲、贺柏青,赞方代表为魏龙池、魏启文。经商议,向反方提出三点要求:1、惩凶;2、道歉;3、赔偿。最后的处理结果是:因李萼伤势不重,就不缉拿“凶手”了,桃花坪镇长肖英被撤职查办,镇商会代表停职改选;不当众道歉;赔偿所失钱物。同时贺柏青、朱鲲愿陪同李萼前往六都寨视事。这一殴打县长的事件得到圆满的处理。
经过这一事件,反对设县方明白胳膊扭不过大腿,设县已成定局,于是退而求其次,提出三点要求:1、改县名;2、迁县治;3、县域扩大。他们继续派人到省府请愿,锲而不舍。
李萼经此一劫,因祸得福,用他的宽洪大量而赢得了口碑和威望,后面的筹备工作开展得很顺利。7月10日成立隆回县党务筹备委员会,由张楚勋、孙泽英、罗锦华、范斐章、孙冠东组成,张楚勋为书记长,择六都寨湘隆书局暂为县衙。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历经一波三折的隆回置县终于于1947年8月1日挂牌成立,县治六都寨,李萼任县长,张楚勋任书记长,唐典任干事长。成立的盛况报载“专署派何家骥科长指导,寨市各商店一律挂国旗致庆,隆回县党部及各人民团体代表四十余人于上午九时齐集商会偕同前往县府道贺,沿途鸣放鞭炮,直达县府内厅,情绪至为热烈。”因六都寨当时确是偏隅小乡,加之本就有人反对,从报载的盛况年看可见不“盛”。
设县虽已成现实,但民愿尚在,“群访”还在继续。直至1948年6月9日省府才以“民一字第三九二0号”代电予以答复:“以隆回设县,旨在控制邵阳西北,若迁治桃花坪,则偏处东南,仍有鞭长莫及之感,如将桃花坪至六都寨公路修通则可收交通便利之效,至于以县治所在地命名,长沙、怀化已有先例,隆回二字尚含意义深远,不可改为资北(反对派原提议改隆回县为资北县)。”时国民政府已大势所去,各级政府亦是风雨飘摇,无力执政。隆回虽已设县,其实有名无实,县衙还未开建,各类机构还没组建好,人员还没到位,就已听到邵阳解放的隆隆炮声,各类人等均作鸟兽散,逃命去矣!
1949年10月,隆回解放,建立了新的隆回县人民政府,县治设桃花坪镇,隆回县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作者:邵阳市档案局 )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邵阳市档案局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隆回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