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罗洪两镇虽地处偏僻,相对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不仅量多,而且质优。如高平镇,就有十重大界自然生态景区、小坳新石器遗址、高平抗日烈士纪念碑及茶山大屋,等等。至于罗洪镇,就更加出类拔萃,令人刮目相看了。有著名舆地世家邹汉勋先生故居、大夫第、节孝牌坊,以及毛爷国文老师袁吉六先生墓,等等。
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洪镇就占有三席。就隆回而言,罗洪镇更是占据了全县重要文物资源的半壁江山。由此看来,罗洪镇即便荣膺湖南省文旅小镇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茶山文保

高平抗日烈士纪念碑


节孝牌坊

袁吉六先生墓

大夫第


邹汉勋故居
一个没有太多工商业基础和条件的边远山区,如何发展经济,改变落后,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那就是以文促旅,以旅兴镇。这既是行动路径,亦是成功经验。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尽管上述两地文物景点众多,品位不低,格调高雅,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但不好意思,这里的旅游业,目前还停留在初始起步阶段,想要形成规模,产生效益,成为经济支柱,来日方长,任重道远。
对于两地当下所处的这种窘境,原因肯定不少。联系到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我只能说声:“对不起!”
在高平、罗洪为数众多的文物景点中,我最熟知的是高平古县城了。一则是我的家就在古高平县城所在的小坳村,二则是我在村里呆的时间比较长。而我为她所做的,除了亲眼看到这里较为整齐的低矮小木房,变成了杂乱无章高低不一的红砖房,就只有在古城里的石板路上来来回回地走来走去了。而低矮连成一片的小木房和古色古香的石板路,她们可是曾经古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是我们将1700多年前的古城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可惜,对此我却熟视无睹,毫无作为。为了发泄不满,我只能站在石板路上跺脚。尽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地球也要抖三抖,又能怎样?一方面,乡亲们有改善住房条件的客观要求和强烈愿望,一方面政府部门又缺乏古城保护的科学规划,虽觉得忒可惜,也只能听天由命。
马落中学一带是小坳新石器遗址所在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70年代,这里因有新石器出土,新华社还发过通稿呢。

小坳遗址
而我呢,当时没有什么保护意识,竟然也漫山遍野地找文物。还用小锄头东敲敲,西刨刨。结果,除沾了一身石气,石器的影儿也没看到。
我家有一块地就在附近。挖土时我故意挖到龙王老子底下去了。有人好奇、不解,问我:“你怎么挖的土?"我谎称:此乃科学种地,精耕细作也。
一次,村里有位老人过世了。我参加办后事,墓地就选择在小坳新石器遗址所在地的一处地方。我想,这是一次找到宝贝的绝佳机会。于是,我自告奋勇提出去“打珍几眼"(挖墓穴),尽管这活很苦很累。主管还是以“这活有专业人员干,你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为由,婉绝了我。
一无所获后,我突发奇想:新石器遗址一侧就是有名的石马江源头河,宝物会不会顺势滚下山坡,落入河中?于是,尽管天气凉凉,我还是利无反顾地卷起裤子,下河寻宝。
结果呢,找是找到几个。不过,它不是刀斧之类的古代石器,而是状似动物,栩栩如生的石头。具体像啥我也说不准,反正都是“石"字辈呗(见图)。



经过这件事,我坚信,获得必须付出,付出必有所获。虽说没有如愿,有意外的惊喜也很好的。后来,我将这几块石头带到了长沙,放置在家中显眼处。每每看到它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眷恋而又可爱的家乡,那片有着灿烂古文明,又积贫积弱的故土。这和那些上了年龄的乡亲,带一把故乡的泥土外出,视若珍宝,不离不弃,意义等同。
不过,除此之外,我也干过几件自以为是的事情。一次,妻子要将一块磨刀石丢了。我觉得太可借了,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想,现在发现的新石器不就是古时祖宗们遗留下来的生产生活工具吗?我也可以积点阴德,为千年后的后代做点贡献。于是,我把这块磨刀石给深埋了。后来,我发现院子里还有一个被遗弃的石舂壳(舂糍粑用),也把它深埋了。我希望这些石器再见天日时是在千年以后,越久远越好。至于这些宝贝最终落入谁手,我不想,更不能知道。
我觉得在家乡做的最有意义的事,还是大前年的清明节去祭拜了高平抗日烈士纪念碑。
恰好,那天高平文昌会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公祭活动,我不约而同参加了,当了一回“编外会员。”这次活动,让我感慨多多,受教多多。
我最大的感受是,早前虽说我非常崇拜英烈,感恩英雄,但总觉得他们离我很远很远,远在天涯,脑子里似乎英烈应出现在太行山上和台儿庄等遥远的地方;没想到,他们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在咫尺,就在肉眼可及的天竺山上。他们为国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而我却视而不见,若无其事,这算不算背信弃义,忘恩负义?

由此我又联想起早年发生在这里的另外一件事来。
我十二、三岁时,便常去天竺山(具体地点在现纪念碑背面一带)挑柴。那年月只能砍鲜柴,不像现在,山上到处是干柴。一次,我在烧火做饭时,从前几天挑回来柴的枝叶上,发现了一个被蜘蛛网牢牢绑定的子弹壳。这个弹壳较大,铜质,比较值钱。我不假思索,便把它拿到马落供销社给卖了,获利一毛钱,心里高兴极了。一毛钱现在微不足道,掉在地上都少有人捡,可当时对一个几乎不知钱为何物的小孩而言,那可是一笔“巨款"呢。现在我好悔,假如当时将它收藏起来,好好保存至今,多有纪念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呀,可惜了。
同样在这个年龄,我常去黄信村(现在合并叫中黄信村)的外婆家拜年。期间,我多次与年龄相同的表弟去十重大界挑柴。早晨九点左右出发,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到家。当时山里也没有干柴,只能砍鲜柴。而我最喜欢砍的是杜鹃柴。只要被我发现,我就要把它砍掉,然后和其他柴一起捆成把,挑回家。
现在,十重大界因一年一度的杜鹃花盛宴而闻名遐迩,游人如织,盛况空前。但客观地讲,山上的杜鹃花虽说花团锦簇,美到极致,但花的布局还是不怎么均匀,数量亦略显不足,与漫山红遍尚有差距。这虽说与我当年所为关系不大,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负面影响的。对自己早前的所作所为,我只能深表遗憾。




十重大界
我早年砍过十重大界的杜鹃柴,还吃过山上的杜鹃花(这缘于小时候大人们言传身教形成的习惯)我一个姨姐家住十重大界的深山老林里,一次我与妻子去她家时,正是杜鹃花开的时节。上山的路上,看到一团盛开的杜鹃花,斗色争妍,娇艳欲滴。于是,我们不约而同地停下来,争先恐后,边釆边吃。花味酸中带甜,口感不错。不一会儿,一簇鲜花便被我俩一扫一光,悉数入肚。此时此刻,整个人儿心花怒放,乐开了花。我当时还天真地认为,人们所说“花心”,不过如此吧。
好在后来我终于明白,鲜花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吃的,爱花就是爱美,护花就是护美,尽管有点迟。所以,有一回我上十重大界欣赏秀色可餐的杜鹃花时,我不仅用理智战胜了饱餐一顿的原始欲望,还客气地劝导个别糟蹋山上鲜花的游客,算是将功补过吧。
我曾经在高平区公所工作近10年,下乡是常有的事。多次路过茶山大屋、舆地世家邹汉勋先生故居、大夫第等等。大高平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我都路过,触手可及,可我就是没有进门或零距离参观学习,都是擦肩而过,坐失一次又一次良机。






记得一次去孟公乡(现并入罗洪镇)下乡,路过袁吉六老先生墓附近,都可以看见墓碑了,相距不过两百米。并且还得知前些日子墓还被人盗过,当时痛心不已,也没有挪几步,赶过去瞻仰一番。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是纪律不允许吗?是时间不允许吗?是天气不允许吗?都不是。当时考虑的是,反正这些宝物都在本地,就在身边,想看机会多的是,好事不在忙中,还是等下次吧。以至一拖再拖,一等再等,结果把好事给耽误了。
平时我们总喜欢舍近求远,贪大求洋,花重金跑到外地去旅游,却对自己身边的名胜古迹和其他景点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对此,我除了惭愧,就是自责:“对不起,我失礼了。”
旅游兴,经济兴。一兴百兴,一荣俱荣。要想通过旅游促经济,重要的一点,就是本地人要游本地的景点,熟悉本地的景点,先游为敬,多游不厌。人在宝中不知宝,人在宝中不爱宝,本地人都不游,让别人怎么游?要真正从自己做起,起好带头作用;从现在做起,不误时光。我们常说,要热爱家乡,要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可我怎么能对家乡的这些宝贝冷落和无视呢?
现如今,自己也老大不小了,行动也不怎么利落了,当初的举手之劳,现在实现起来,却变成了一件难事,真是遗憾。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我,对参访家乡名胜古迹的愿望也与日俱增,与日迫切,日思夜想,欲罢不能。我打算,一定要争取早日成行,补上人生不可或缺的这一课,把家乡的名胜古迹过一遍,看个够。
前不久,我将我写的有关十重大界等内容的文章,转发到我所在小区的业主群里,广受好评,获赞无数。其中一位认识我的老人看了之后,对十重大界有了兴趣,问这问那。他肯定地说,十重大界这个名字很好,可以与他家乡所在的十万大山媲美。虽然他暂时没有亲往游玩的意思表示,但至少在他心目中,有了十重大界这么一个地理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游玩的去处。也有一位相熟的邻居告我,他对大夫第和贞节牌坊感兴趣。还说他有史以来是头一回知道这些名称,和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算是开了眼界,长了知识。经过这些小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家乡,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除了钱物,还有别的。
写到这里,我明显感觉有点累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按照习惯,困了乏了就伸个懒腰,清唱几句,放松放松,缓解缓解。唱什么呢?因思乡心切,又心存愧疚,那就自罚吟唱一首《家乡美》吧。
家乡美 家乡美
最美是那柔柔的家乡水
水边的风儿轻轻吹
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
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
家乡美
最美是那家乡的人
天天都唱歌年年都欣慰
一方水土一方情哎
生在心里的根
……
作者简介:周建民,笔名二甲元年,隆回高平镇小坳村四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