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隆回资讯隆回文学 隆回:民艺奇葩妍,高手在民间

隆回:民艺奇葩妍,高手在民间

高罗人网 2023-09-01 15:51

图片

民艺奇葩妍,高手在民间

文/袁三丰

有一句从央视春晚流行出来的网红语言,高手在民间。尤其是“民艺”,更是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民艺按字面训诂,“民”可释义为“民间”、“民众”、“平民”、“人民”;“艺”可解释为“艺术”、“技艺”、“手艺”、“工艺”。从“民艺”一词字面的直接理解,其内涵与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虽然相接近,但与民艺的定义是不能完全划等号。“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民众艺术”,甚至可上升为“民间美术”,“民间文艺”等。

我地梅山民艺并不是这些字组的缩写,从某种意义上又融合了它们更深的内涵。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观之,民艺更贴近“民众艺术”。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她又侧重“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更能体现出“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和“民间技艺”的特征。可见民艺是跨多学科的一门科学,它的内涵与外延是建立在多学科研究之上的综合学科。

图片

梅山地区等南方,丘陵起伏阻拦。往往一乡一村一寨,形成小天地循环。手艺繁多,民俗繁荣。排名第一的工匠是骟匠,据说师承华佗祖师。为什么排名第一呢,抖音上有网红解释,若以华佗开刀见血,阉猪技艺是看不见丶摸不着的“绝技”。现在阉割小母猪手术不过二十多秒,堪称“神速”。昔时华佗欲为曹丞相开颅取瘤,更是领先现代医术之巅峰。抖音还解读了华佗不死,医技已超配当时的其它社会进步,拉开了大距离,变成了“恐怖的一家独秀,自然风必摧之”。第二可为手工业的先驱打铁业,可直接造剑铸刀,推动军事变革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第三是补锅匠,从女娲补天到补匠补锅补铁器物皿,反映于废物利用的节俭智慧。古俗一骟二补三打铁,补技入亚,其实反衬了先民“粒粒皆辛苦”的珍惜和自力更生再利用的可贵可行。

木匠做为大手艺,毕竟是衣食住行的“住之大事”,日夜均需,因而美誉之为“木秀才”。锯匠,石匠,瓦匠,染匠,泥水匠,弹匠,蓑衣匠,碾子匠,造纸匠,鞋匠,铜匠筹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辛苦费力劳心而备受人民尊重称为“师傅”。

图片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篾匠以其工艺繁琐,造形众多而在梅山区域广为流行。从睡觉到用餐真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陶艺千年不腐,留下来几乎都文物。秦砖宋瓦,楚吴三国,民艺文物件件无价之宝。且不论越王剑,偃月刀,霸王鼎,岳飞金枪,哪一样不是华夏先民铜铁金属的艺术豪情。

图片

目前最火的网络视听抖音里,光背《滕王阁序》773字的人都火了。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四大名楼,哪一楼阁不是木秀才的杰作呢?龙门石窟,乐山大佛,赵州桥,浸润了多少石匠大师的汗水。金缕玉衣,辛追墓葬,该墓出土文物三千余件,包括食物、漆器、陶器、乐器、土器、织物、简帛文献、木俑、兵器等多个种类,主要分布在一、三号墓中。尤其是在一号墓中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具保存完好的软体湿尸,该古尸展现了中国西汉时期人类高超的防腐技术,你说牛不牛。

雕刻师,以其通灵技艺塑造美。木雕师多以名人器皿雕塑,我就见过侯田村原前寨七总武将袁忠义公雕相,身高近一米八,剑眉巨眼,颧骨高突,鼻如狮孔,腰系武将袍带,较瘦,令人生畏,栩栩如生。据闻其将仙逝,临时站立,请雕匠临摹雕刻而成。雕匠师傅或刻神仙菩萨,或刻传奇眷侣,造塑可大可小,供人敬拜,丰富了宗祠庵寺内容,起到了正能量宣传效果。玉雕师 创作题材丰富,主要创作花鸟、山水、人物等。玉雕是一门特种工艺美术,属精细行业。从创作模式、设计原则到艺术风格,尽量用它所需玉材来表现。在设计题材上形式多变、结构严谨、章法考究。设计每一件作品都需要根据形、色来设计,最大限度展现玉料的天然之美,给观者更多审美和想象,玉雕常塑出人文与自然之美。黄金有价玉无价,一件造型,足堪留存千古,静静叙述历史与情义。

八十年代末,我在大田村樟树下下乡,亲见一锡匠支起坩埚,拉动补锅式小风箱,将农户旧锡壶倒入橘红坩埚内溶化,再用一个纸件什么辅在滑石板上,用线圈成扇子形状,倒上锡化液体,冷却成形。再裁减转卷成壶,用松香焊接。一只酒壶造形好了,农友按谈好的价格给钱。由于锡的溶点低,不耐高温,故所有锡壶温酒必于热水中加温,而不能直接火烧火燎。打铜落铜,打锡落锡是指加工中的一些碎片,师傳回家再铸成铊,在另一个人家中秤量加入,所得更多利润。年轻时看电影,武侠用功力把酒壶用手指夹紧,以显示功力。我试个几乎所见锡壶,我悄悄发力,见酒壶口亦能夹紧,赶紧又挤开复原,以后多点到为止。其实,夹闭酒壶口是不要多大力气能做到的,但凡有个三百斤气力够了。

图片

我乃民艺传承之人。对梅山民艺民俗痴痴醉醉。一个偶然的视频段子,讲述楚王知伯乐相马医兽,就问伯乐,可知有千里马。伯乐说千里马不是到处都有,要通过“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可知之其能。于是,伯乐为楚王遍寻燕赵之地,终于在一农夫处发现“食不饱,力不足”的千里马,高价购买,送给楚王,最后此马为楚王征战立下赫赫驰骋之功。

“是匠三分术”,敬佩五体投地。巫有巫术,道有道法。师公与傩戏,剪不断理还乱。说唱并举,舞武融合。依稀可见师道医武的衔接无痕。

从民俗美学的角度,梅山习武成风入俗。梅山武术亦可入列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拳谱》 记载:冲拳为三角,挑拳似牛角;相对紧逼前,拳法似刀镰;好打前后打,左右开弓打两边。上用打,下用穿,上打雪花盖顶,乌云罩地,雷火烧天。下打古树拔根,席地而扫,连根而拔扫堂先。梅山武功的技击要点依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而变化,并结合刚、柔、直、横、斜、虚、实七种劲力而运用。讲究“上护胸,下护裆,进攻雷三声,出手三不停”。动作要求既快又连击连贯,有“来如暴风骤雨,去似风卷残云”之说。

梅山中医草药亦博大精深,多为祖传技艺。“草药郎君不值钱,钻窜许多荆棘园。一味单方医怪疾,才知妙手是祖传。”民间师承祖传医学秘方技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图片图片

袁吉松夫妻站高看远,首倡袁院研究,乡贤大咖紧随相助。各级热心领导压阵参与,罗调研员协调诸事,王主席筹划得当。周乐孝,晏卫华,罗中平,袁家取,夏福怡,罗中旭,邹树松,袁坤,罗崇浩,邹建和姐妹等等群英,大家不仅给支点平台,还予以心血倾注,令人景仰。


民艺传承,不忘初心。

承蒙错愛,忝列其中。

知之甚少,诚惶诚恐。

唯存努力,扎实认真。

整合记述,赓续前行。

民艺发展,福泽人民。

袁院异彩,梅山精神。

齐心协力,担当责任。


祝袁院研究出累累硕果,“助文化大发展,推教育上台阶。”天生我材,经世致用,古今结合,打通上下连接的任督二脉,再创新民艺传奇发展。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袁三丰,自号穷人医生,偶尔偏方治病。激荡奔忙生活,闲遐草作文章。兴趣所在,无琴无画。下棋磨岁月,习武健身心。得县市诗联贤师荐为省诗词协会会员,隆回诗联学会理事。随意抒怀,不求甚解;苦心述事,承记传说而矣。


来源:高罗人网


阅读 606
分享到:
关注隆回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