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邵有个石窝冲(二)
不知在什么时候起,就有一条石板路通过石窝冲,这条路都是用一米长的青石板铺成,据说这条石板路是从宝庆府通往武冈州的。因过路的人多,石窝冲就有人在路边摆一块门板,放上红薯玉米米酒粗布草鞋做点生意,有人开旅社赚点小钱。

有民谣为证:石窝冲半边街,家家户户打草鞋,不打草鞋该饿坏,打了草鞋才起劲。现在我们称沿公路边的人家称铺里人,其他都是院内人。就是因为有这条青石小路,后来的320国道就沿此小路扩展了。修公路时这些青石板都毁了,做了路基填料,现在沙子坪八石冲众善亭那青石石级还保留在,因公路爬不上那陡峭的山坡,改道了去了石江。石窝冲的后龙山一一大寨垴,是座宝山,与芙蓉山遥遥相望,海拔差不多。大寨垴独峰凸起,四周绝壁,余脉四蜒,大有四龙拱珠之势。山的顶部平坦,有三平方千米的面积,上面都黑粘土,以前种玉米、小麦,每年收成都好。如今长了些松柏树、蜡树,毛草居多。听老人们讲,大寨垴以前叫鸡笼山。在清咸丰九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围攻宝庆府两月有余,久攻不下,最后发出“铁打的宝庆”的感慨,兵败向西撤离。石达开手下的一小股起义军在鸡笼山占山休整,休整大约3个月。为了防止清兵的进攻,在鸡笼山周围修了防御工施,并修建了寨门。大寨垴四周悬崖,易守难攻。清兵想用围而不攻的方法困死太平军,两月有余不见战功。一天晚上,太平军派人趁着夜色下山到毛古塘抓了一个十斤重的大鲤鱼,用丝草抱着上了大寨垴山顶。第二天,太平军把那大鲤鱼扔下山来大喊,你们困不死我们,我们在山上有吃有喝,鲤鱼都这么大。清廷将领看到活蹦蹦的大鲤鱼,很惊讶,山顶上还有大水塘,没办法,撤兵了。

现在,大寨垴上还留有许多石对窝,用来捣碎小麦玉米的用具。太平军离开之后,当地人就把鸡笼山改成了大寨垴。现在登上大寨垴顶峰,方圆几十个村庄尽收眼底,资江河水延向东方,狐狸岛,中州电站之美景一览无遗。320国道如一巨龙沿山脚延伸,贯穿石窝冲整个院子。能直通大寨垴顶部的道路有2条,宽的一条在石窝冲后龙山脉上,蜿蜒曲折而上,石窝冲人们常从这条路上山顶放牛砍柴。另一条大寨垴的西边靠寨建村的黄金岭后面的绝壁上,仅能供一人攀爬而上。这边的悬崖绝壁的刀削状,是有传说的。远古时候,一头犯了天规的犀牛躲藏在这半山腰的庵堂里,被追赶而来的天兵天将发现了。天兵天将报告了玉帝,玉帝命雷公爷爷把大寨垴削下半边,把犀牛压在山腰间。有一天赤脚大仙从此路过,犀牛喊渴,赤脚大仙看他可怜,就给犀牛化了口水井。这口水井长在悬崖上的石缝里,下面有个似水缸形的石池,能装载一两担水,水池满了,水也就不流了,刚好够犀牛解渴。如今那水井还在,新翻修庵堂就靠这口水井的神奇招引四方香客。这绝壁上还有个岩洞,岩洞里住着成千上万的岩鹰,每天看到成群的大鹰在山上盘旋,很壮观。六十年代过苦日子,有些村民耐不住饥饿,结伴去攀岩想抓鹰或取鹰蛋。据说,摔死了几个,有两个被老鹰啄瞎了眼睛。后来再也没有人敢去尝试了。到现在也没有谁进过那岩洞,尽管现在岩鹰没有了。大寨垴见证了抗日战争最后一战。当时日军从山门兵败后,有一小股日本鬼子逃到大寨垴脚下被国军全部击毙。这次战斗,在大寨垴处牲牺了一个战士,就埋在大寨垴上,无碑无名,只有一坟堆,石窝冲村民每年清明都上大寨垴为其扫坟挂青。如今在芙蓉山脚建了一处“抗日英烈纪念碑”’以记这次战斗。大寨垴在改革开放征途中也留下精彩一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领导带领村民致富,决定开发大寨垴。大寨垴石头资源丰富,办碎石厂企业很有前途。于是全村人民经过半年的奋斗,一条连接320国道机耕道蜿蜒在大寨垴半山腰,一个日产百吨的碎石厂办了起来,每天炮声轰轰,机械声隆隆,拉石子的拖拉机连续不断。那几年,村民的农业税都由碎石厂承担,村民得到了实惠。后来因环保整治碎石厂停办了,但那条通往大寨垴的机耕道仍然发挥作用。

作者简介:刘新军,笔名新君,湖南隆回南岳庙镇原沙子坪石窝冲人。高中就读于隆回十中,隆回县东兴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隆回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喜欢读书与写作。在《小天使报》、《邵阳日报》、网络平台发表作品30余篇。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醉美隆回西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隆回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