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有座湖公祠
文:丁 华
金秋十月,回老家过国庆。从隆回老家回广州已有好多天了,心里却一直平静不下来。不为别的,只是因我曕仰了湘西南隆回县西洋江镇湖桥村的湖公祠和湖桥。

世界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砖瓦。除了桥梁,没有一幢房屋,可以凌空站立,用它的脊梁展示木头和沙石的重量。对于乡村来说,不可或缺的是祠堂,必不可少地供奉着列祖列宗。此前,在家乡隆回县城读书时,我曾经到过西洋江湖桥村。这次国庆返隆,与隆回文友相约聚爽秋游木瓜山水库,路经西洋江镇,再次踏上了西洋江镇湖桥村的土地。由于对祠堂文化的钟爱,到湖桥村最主要的是看看湖公祠,品味湖公祠的祠堂文化。

甯姓祖燕公后裔在湖桥村此地中心修建有一座纪念祖燕公的祠堂,祠堂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流入西洋江。当地人为方便南北交通,在河水流入西洋江的交界处,建有一座“甯湖桥”,又称“革命桥”。祖燕公字号湖桥,亦以湖桥命名。湖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昔为苏河至宝庆(邵阳)的交通要道,20世纪60年代进行过整修。湖桥为风雨桥,石墩、木材结构建成。横跨西洋江河支流湖桥河上,三墩四孔,整桥长42米,桥身长27米,宽6.4米,桥架16扇64柱。桥身为重檐长廊,桥廊为双坡瓦顶,两端桥门结构为庑殿式重檐,正中建单檐歇山顶阁楼,两端建歇山丁牌楼。桥廊内两侧设栏杆、坐凳,供来往行人及当地群众歇息、乘凉、聊天之用。

湖桥结构严谨,造型古朴。该桥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桥身结构扎实,稳定性很强,每根穿梁上均有精美的走线造型,显得尤为古朴,在隆回县的古建筑物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文物价值。2002年7月定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比建筑长久。所以,地球上的纪念性建筑,无不与人有关,那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一个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古人一一湖公甯湖桥,他的血脉和精神,通过坚硬的材料和庄严的造型,传承给了子孙和后世。湖公,系隆回县西洋江甯氏十一世祖祖燕公,字仰明,号湖桥,生于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殁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享寿77岁。湖公是当时隆回、洞口、武冈一带有名的大富豪财主,拥有良田千顷,山林上万亩,财帛无数。他一生孝友淳笃,急公好义,葬死恤孤,赈灾修桥,为世人所称道。他逝世后,其子孙后裔为纪念他,在今西洋江镇湖桥村村中心修建了一座湖公祠,四时香火祭祀之。在西洋江当地,有人说他是财帛星下凡,亦有人说他是五谷精投胎……种种神奇的传说、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此次走游参观西洋江湖桥村湖公祠,我们请来了家住湖桥村的退休老教师甯子炎先生做导游。通过甯老的解说,也有了一段甯氏家族历史的追寻。话说明朝嘉靖28年,具体日期推算应该是在1549年,湖桥甯氏祖燕公于11月11日(农历算)诞生;公元1585年,也就是祖燕公36岁那年,因如下几个原因被当朝明神宗皇帝御封为“财帛生”:一,人体非凡(两手平膝,两耳垂背;二,左脚踩金,右脚踩银,两宝随身跟;三,五百七十八石田,三年粮赋一次清(家财富有);四,天旱多灾失收成,兵荒马乱饿死人,湖公志祖善良心,开仓放粮救灾民,神宗加封财帛生。看湖公祠, 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则是湖公祠的祠堂文化。祠堂文化既蕴藉淳朴的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祠堂的存在,为研究家史、族史、村史演变发展,提供了活化石,它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位于西洋江镇湖桥村的湖公祠虽已经慢慢衰落,但它作为传统文化、乡村文脉流芳的源头曾经滋养了一代代乡里人,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沉淀,许多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至今仍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有宗祠的日子,同族人就是一家人;没有宗祠的日子,同族人只是一姓人。在我的心目中,隆回西洋江镇湖桥村甯氏湖公祠,它神秘、伟岸、圣洁而令人敬畏!它古朴、自然、气魄而四周匀和。 湖公祠就位于湘西南隆回县西洋江镇湖桥村穿村而过的南麻公路旁,处于县城西北角,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我们来到了湖公祠的边上。看见,祠堂建得宏伟庄严。

甯氏湖公祠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座西北朝东南,四面群山环绕,前有小溪,清澈可鉴,风景如画。湖公祠,前后三重,进深57米,横26米,占地148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前后三进,两侧为厢房。走近湖公祠,舒目,湖公祠前面牌楼三门出入,各门两侧有楷书阴刻对联。正门额上青石浮雕五龙拱圣,戏台重檐卷棚,六角攒天,尖脊龙角,戏台“吊顶",太极八卦,戏台的飞檐、碧瓦,纯中国传统风格。中堂和主堂斗室,抬梁结构,硬山顶,左右厢房有封火墙,窗格栅栏镂空雕花。柱下石磉埻雕造各异,除雕刻、堆画和屋角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激情疯狂燃烧的岁月中受损外,其他保存较好。解放后,湖公祠成了湖桥小学,孩子们在里面读书嬉戏。学生们对于祠堂来说,属于流动人口,一届届迎来送往。1990年定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公祠为湖南地区典型的清代建筑,其脉络清唽,布局完整,保存完好,功能齐全,给文物爱好者们留下了清代传统建筑实例,为文物爱好者研究我国南方清代时期建筑提供了重要事物资料和参考证据。湖公祠建筑特别是牌楼,据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艺术价值。近观,湖公祠的大门牌楼为四柱三门,有五龙拱圣及山水、花卉、鸟兽等浮雕,镂刻精细,栩栩如生。祠堂是沉默的建筑,所有的青砖黛瓦青石板鹅卵石麻石钢铁三合土都拒绝叙述,它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文字表现。湖公祠牌楼各门上的对联,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个家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湖公祠牌楼正门楷书阴刻对联:“拜礼歌诗犹是当年世冑;来雍止肃常怀入厝精诚”。左门联曰:“一派衣冠承典礼;千秋文物笃宗祊。"右门联曰:“一水渊源开镜鑑;诸峰罗列有儿孙。”牌楼正门最高处书有“齐国郡”,正门右边书有“攸宜”,正门左边书有“来同”。走进湖公祠,第一进为戏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筑戏台,台顶为内收八角交错叠涩式,屋顶重檐翘角,六角攒尖,宝瓶收刹。戏台前两柱础为青石雕造石狮,雌雄各一,昂首兀立。第二进为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走廊单檐硬山顶。第三进为神主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湖公祠祠内柱础,皆雕造各类走兽,形态各异,维妙维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明亮的阳光,有些潮湿的空气。漫步于古朴幽雅的湖公祠庭廊,置身深宅高墙,我仰视这建筑艺术的殿堂。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传,家族文化的延伸。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

将要离开时,在湖公祠的院落(天井),看到一株桂花树,甜香的气息,弥漫了整个湖公祠院落,这多像古老的中华文化,无论遭遇多大的波折,都摧不毁它,相反,愈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醉美隆回西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隆回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