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真村的前世今生
文/喻荣培
在隆回县高平镇,曾经有个地方叫灵真村。灵真村的名字现已弃用,那么这个神奇的灵真村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明清时期,新化县辖区包括城区和三个乡,二十一里(城区称厢,乡村称都),共一百二十八村(有时是一百二十七村),三乡是指大阳乡、永宁乡、石马乡。城区一里(在城厢),大阳乡十里(都),永宁乡七里(都),石马乡三里(都),其中永宁一都包括罗洪、九龙、灵真、长鄄等四个村。灵真村,东界金凤村,南界长鄄村,西界邵阳县隆回四都,西北界罗洪村,北界九龙村。灵真村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同治《新化县志》载:灵真村,其小村落有坳下、红沙塘、上堡、颜公庙、西山洞、杨桥、梅花山、白地、赵家笼、狭颈、横岭、庙背。在县西南九十里,广十五里,袤十二里。《新化县志》列出灵真村的小村落,现在的位置大致是这样的:坳下还是坳下,红沙塘即红山村,上堡的位置不太确定,可能介于白地新村和红山村之间(府志记载:由金凤村田心西北至水尾桥入灵真,又西至颜公庙,又西至上堡,又西至红杉塘,又西至马蝗坳入邵阳隆回四都。而在白地新村的赵家笼附近有下堡,相对于下堡,上堡应该在高平水上游一点,即白地新村和红山村之间),颜公庙相当于现在的颜公村,西山洞现已并入杨桥村,梅花山还是梅花山,白地即现在的白地新村,赵家笼在白地新村境内,狭颈又被今人唤作夏景、夏井,庙背位于横岭学校对面,现在狭颈、庙背和横岭已合并称为红锦村。从以上古今地名对照不难看出,灵真村辖区非常接近现在的高平镇颜公片,也就是解放后至九十年代的隆回县高平区颜公乡(公社),但不包括蠡湖坪、铜钟、大水、龙山一带,辖区面积约45平方公里。
灵真渊源
灵真,指修真得道,亦指得道的真人。以灵真作一个村的名字,想必此村一定处在修真得道之地,此地亦必有得道之高人。
在永宁一都灵真村梅花山西北有望云山,康熙《梁志》云:“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以名。”此山高峻凌空,仙气袭人。昔传秦代卢生居此修炼,得不死之药成仙。望云山古有四十八庵而著名,其中建于南宋的天门寺规模最大,木石结构,顶盖铁瓦,分前、中、后三重殿,殿内供奉包括卢公真人,寿佛爷爷、文斤仙人、南岳圣帝、观音菩萨等上百尊佛像。望云山数量众多的庵堂寺庙,可惜在破四旧运动中毁于一旦,现恢复的有天门寺、卢真庵、石佛寺、寿福庵,幸存的文物有部分佛像、经卷、明朝宣德年间的铜香炉、清代雕刻的石狮、乾隆年间的碑刻、光绪年间的铁钟等。
望云山既是修炼圣地,又有神仙云集,完全具备灵真二字应有的含义,如此说来,望云山脚下的村子叫作灵真村也就理所当然了。
新化县,古为荆州之域,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本益阳县旧梅山地,晋为高平县,隶邵陵,隋唐俱隶潭州(一说隋入潭州,唐入邵州)。五代衰乱,为蛮獠所据,宋太平兴国六年,发潭州兵击之,置五寨以控御,熙宁五年开复梅山,析其地为二县,新化为上梅山,隶邵州,安化为下梅山,隶潭州。元因之,隶宝庆路,明清隶宝庆府。
新化置县之前,新化地盘曾经有个高平县。吴宝鼎元年(266年),孙皓以零陵北部为昭陵郡,分昭陵置高平县(一说自益阳县析出),这是灵真村周边最早的相关历史记载。故高平县治在石脚村,此地距灵真村仅不足十里地。
明嘉靖《新化县志》载,文斤,南昌人,晋咸康五年(339年)任高平令,即新化旧治也。文斤县令自号超然子,弃官入文仙山,修炼得道,至晋孝武宁康三年(375年)七月十五日乘鹤上升。崇宁间(1102-1106年),祈求有感,郡守石丕具事以闻,勅赐“妙应真人”,寻复以应,屡加封勅,其文今尚存焉。有丹炉、石灶、石榻,皆其遗迹也。
据邵阳县丞潘滔所作《文斤公祠记》记载:。。。。。。唐真元十年(794年),上天愆旸,旱魅为虐,草木黄落,如惔如焚,于时州伯太原王公高、县宰昌黎韩公谨耀至诚恳请曰“如神降临,膏雨霶霈,即为刻石记事。”当时响应,云行雨施,年谷既登,仓廪充实。。。。。。。
噫,人物变迁,未达诚愿。唐元和三年(808年),岁在戊子,灾患荐臻,旱又甚矣,州牧济阳丁公立、邑君冯翊庄公齐命官起告,酬愿立碑,遂雨洒四溟,润泽九谷,山川鬼神亦莫不宁,上凭神休之恩,下赖牧宰之政,野老荷蓑与笠,相对伫锸而歌曰“我圣君兮德巍巍,择良牧兮治边陲,感神功兮云雨施,稼穑如梁兮又如茨,无阶答天真兮,咸愿立乎丰碑。”阖境耆老稽颡告余,皆愿修文以陈圣德,刻之真石,永传芳休。。。。。。
于是,唐元和间(806-820年)修建文斤祠,至宋大观(1107-1110年)勅赐“灵真观”,永乐(1403-1424年)初,道士郑元受复修,天顺间(1457-1464年),指挥姚琮重建殿宇。
望云山的卢生、寿佛爷爷等众多神仙,都是神话传说,没有历史记载可查。和望云山不同的是,文仙山的人物有史可考,而且文斤祠自宋大观(1107-1110年)勅赐“灵真观”,此乃灵真成为道观名字之始,也是官方把灵真作为正式地名之始,虽然文仙山在永宁三都(今新邵县境内),灵真村在永宁一都,二者相距二三十里,毕竟历史上两地同属高平县、同属新化县永宁乡,灵真村源于文仙山似乎更可信一些。
灵真村得名也许源于望云山,也许源于文仙山,如此推测,灵真村这个名字有可能始于秦汉,也有可能始于晋、始于唐,至晚始于宋,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上千年的老古董名字。这个地方,既然有着一个老古董名字,那么,千百年来,除望云山和文仙山以外,灵真村一定还有其他的灵真地和灵真人。
同治《新化县志》载,(灵真村)有马蝗坳、雪山,有红沙塘桥、红沙塘亭、马蝗坳亭,甘露亭、绍美亭、文昌阁,有颜公庙(祀颜公刘公)、灵山庵、圆音庵、妙云庵、白莲庵、古柏林(葛天和尚棲遯处)、灵真观、接龙寺,有颜公庙市。几乎每一处道观、庵堂、寺庙,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在此不能一一细说,下面仅举例来略表一二。
不仅永宁三都有灵真观,永宁一都灵真村也有灵真观。灵真村的灵真观又叫灵真大殿,在今白地新村境内,那座山就叫灵真山。附近白泥坪有块很空旷的坪地,即今颜公中学所在的那一片平坦地段,府志上记载的地名为“教场坪”,意思是灵真观的道士们用来举办大型户外道教活动的场地。在原灵真观附近,现在还保留着这样一些地名,如验山冲(灵验山之冲)、观里、观下冲(灵真观下边的山冲)、观脊峦上、观脊坳等,无不铭刻着灵真观的印记。据说在清代及民国时期香火异常鼎盛,经常有做道场、诵经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寿、求平安以及超度亡魂、打教、打时等道教活动,在方圆几十百把里之内影响力非常大。现在,道观早已不复存在,但此地行走江湖的道士多为灵真观弟子。
颜公庙作为地名在高平峪早已家喻户晓。现在的颜公庙是个组合殿,颜刘二公殿居中,左边观音殿,右边关圣殿,殿内供奉着颜公、刘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紫薇大帝、南极仙翁、土地公婆、灶神公婆、南岳圣帝、金将、吴将、彭法王公、刘法旺公、卢公真人,十八罗汉、如来佛、弥勒佛、大慈大悲观士音、千手观音、送子观音、关圣帝及其子关平、部将周仓,还有药王孙思邈、财神赵公明等诸神塑像。
相传颜公名花,生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刘公名仓,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颜刘二公的上辈,自江西迁徙高平峪互为邻居已有些年头。刘仓之妹贞兰嫁与颜花,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某日,颜母喂猪时,不小心将金钗失落于食盆内,被猪啃食,颜母翻箱倒柜也没找到,便疑为刘氏贞兰所藏匿,告之儿子,颜花听后大怒指责妻子,妻子贞兰百口莫辩。刘仓相信妹妹的品德修为,断不会做出如此不耻之事来。为此,颜刘俩郎舅争执不下,于是诉诸官衙,从地方一直诉讼到京城,俩郎舅一路同床共枕,只为求真相还清白,连皇帝都感叹二人的高洁、坦荡和执着,却也无法定论。诉讼一年有余,后猪死,剖肚清肠时,发现金钗在其猪肚里,消息火速传至京城,郎舅俩相拥而笑,并被皇帝破格提拔为高官。颜刘二郎舅不负朝庭重托,弹精竭虑、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在诉讼的这一年多里,刘氏贞兰忍辱负重,一如往常孝敬婆婆,细心照料婆婆的日常生活。日久见人心,何况金钗重现,婆媳和夫妻自然冰释前嫌。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颜刘二公似有桃园结义的誓言约定,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二人居然在各自府衙同一天离世仙游。二公灵柩至邵阳地界时,满城香三天,实为奇闻异象。刘氏得知夫君与兄长仙逝的音讯,又悲又喜,悲为失去两位挚爱的亲人,喜为两位亲人同登仙界,刘氏贞兰竟然也在睡梦中无疾而终,随之而去。北宋仁宗赵祯皇帝闻讯感其忠贞,御封“妙仙娘娘”,并送金匾一块,御书“守贞”二字,与颜刘二公一道永享明禋。颜刘二公及刘氏贞兰仙逝不久,其子孙及四方乡邻、信众齐心合力修建了颜刘二公庙。每逢颜公诞辰正月初三、刘公诞辰五月十二、妙仙娘娘诞辰八月十五,香客特别多,庙里定会请师公来还“庆贺愿”。有诗为证:“结讼起钗钿长贻殷鉴,钟灵护桑梓永享明禋”。颜刘二公庙历经近千年,先后四次翻修,规模越修越大,至2007年重修时,庙升级为殿,故有现在的“颜刘二公殿”。
因颜刘二公显灵,庇佑一方,原本的地名“礅石堂”、“竹山弯”逐渐被遗忘,而“颜公庙”则愈叫愈远愈响亮,进而演变为附近统称的大地名,以致于解放后直接用“颜公”取代了“灵真”。
康熙《宝庆府志》记载了叫一个叫雪山的地方,也就是县志所载古柏林,葛天和尚棲遯处。雪山,永宁乡禅僧本淳建,山极森秀,地接望云,称静修胜地云。邵阳刘以庭施常住田十亩,地名南坪。原古柏林住持,邵阳人刘宝成大师曾在蟸湖坪一带广结善缘,善治小儿疳积,在周边名气很大。
据《黔诗纪略》资料,葛天和尚本名孟本淳,明朝贵州普安州(今贵州盘县)人。幼读书尚气节,有勇力,年二十时见天下大乱,弃儒服从戎,积功至总兵官。鼎革后,薙发为僧,名本谦。初从武冈多福林寺太初和尚授《法华经》。已,飞锡新化高坪之灵真村,从村中秀才王尔雅处乞得雪山为古白林寺,自号"葛天和尚",时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也。十五年(公元1658年),逃兵掠新化,至村界颜公庙,本淳出山慰抚之,其党见所持铁杖重可百斤,遂相戒,不能犯。居白林九年,跌坐逝,葬以瓦棺,建塔于寺前。本淳居邵与王嗣乾穉潜、刘应祁澹山交至密,酬倡甚多。《黔诗纪略》录其诗五首:《白云岩瀑布》、《丫头峰》、《春日清泉书院晚眺》、《秋日登金峰十韵》、《再游金峰》。
从这份资料看来,古柏林,原本古白林也。因为当地口音“柏”“白”同音,故后来变成了“古柏林寺”。
嘉靖《新化县志》载,金凤山,治西南一百里永宁一都,形如飞凤,上有雷神庙,岁旱祈之辄应。大德甲申(元大德年间指1297-1307年,期间无甲申,应为甲辰1304年),兵毁,洪武十八年(1385年)县丞叶宗重建。在灵真和长鄄之间的山上,有白马仙娘庙,顶山大王庙,天旱求雨总是有求必应。另外还有祥年庵、极乐庵、仙姑庙、山鸡庵、龙形寺、石伴寺等等,以及遍布全村各地的关帝庙、土地庙、水口庙,诸如此类的灵真之处,可谓数不胜数。如此众多的道观、庵堂、寺庙、殿宇,足以证明灵真村宗教文化繁荣昌盛,灵真村果然名不虚传。
灵真变迁
吴宝鼎元年(266年),孙皓以零陵北部为昭陵郡,分昭陵置高平县,(一说自益阳县析出)。灵真村距离古高平县治所在地石脚村仅不足十里。此时是否叫灵真村,无可考。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高平曰南高平,后复曰高平,隶昭陵。
宋齐梁陈俱因之,高平隶昭陵,一说梁末陈初,以邵阳为郡治,省高平入邵阳;一说新化地,隋入潭州,唐入邵州。不论哪一说,可以肯定,隋唐以后高平县已经并入邵阳县。
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复梅山,置上梅山为新化县,隶邵州。
元代以新化县所辖隆回二都三都地和邵阳县所辖故高平县核心地区永宁乡互易,灵真始属新化,隶永宁乡,直至解放后(1951年),灵真村作为新化县一个村,一直未曾改变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命各州县划分里甲,城区称厢,农村称都,统称为里,每里各编10甲,每甲由11户组成。同时规定,十年令有司更定其册,省贫里,使其民附于近里,而析富里为二,以补原额。新化县最初共编户21里,城区1里(在城厢)、农村20里。大阳乡辖10里,永宁乡辖7里,石马乡辖3里。由于人口增减不一,不同时间段有一些里甲增减撤并,永宁乡有时辖7里,有时辖6里,灵真村有时列为永宁一都,有时列为永宁二都。
清康熙末年起,新化县编为128村或127村,高平的名字亦时有变化:永宁乡、永固团、永固乡、永固镇,高平所辖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化,有时19村,有时11村、有时10村。
清康熙末年高平辖区7里19村:永宁一都辖罗洪村、九龙村、灵真村、长鄄村,永宁上二都辖常福村、巴油村,永宁下二都辖石脚村、金凤村,永宁三都辖栗平村、朴塘村,永宁四都辖龙源村、龙塘村、南坪村、高凤村,永宁七都辖文田村、锡溪村、奉家村,永宁八都辖金壁村、福田村。
清同治元年,高平辖区11村:永固团领11村:罗洪村、九龙村、金凤村、灵真村、石脚村、常福村、高凤村、巴油村、长鄄村、朴塘村、栗坪村。
民国27年(1938年),永固乡被一分为四:镇东乡领常福、高凤二村,乡公所在迎官桥。镇南乡领栗平、朴塘、长鄄三村,乡公所在朴塘桥。镇西乡领金凤、灵真、石脚三村,乡公所在大桥边。镇北乡领九龙、罗洪、巴油三村,乡公所所在地蠡湖坪。同时,新化县乡镇开始实行保甲制,永固乡共27保,359甲。
民国36年(1947年),原镇东、镇南、镇西、镇北4乡并为永固乡,所辖11村悉数归还。
1947年,民国政府始置隆回县,县城在六都寨。灵真村仍属新化县。
1949年,新化县置6区,16乡2镇,261村,4540闾。第四区区公所设大桥边,辖永固乡(27村,359闾)和亲睦乡(18村,318闾)。此时灵真村开始慢慢淡化,转而直接采用小村落名。
1950年3月,新化县仍为6区,析18乡镇为37乡镇,261村为434村。1950年6月,新化县分为13区,析37乡镇为232乡镇。
1950年11月,新化县将232乡镇调整为247乡和梅城区。行政区划越来越细,更进一步淡化了灵真村这一级大村名字。
1951-1952年,新化县析第八区坪上等18乡、第九区龙溪铺等12乡和第四区田心等4乡入新邵县。析第十区罗洪等20乡、第十一区水车等13乡入隆回县。
福田、鸦田等地编入隆回县第五区(驻金石桥),原福田村的文田、锡溪、水车等40乡编入隆回县第六区(驻水车),原罗洪村、巴油村、九龙村及灵真村西北部共21乡编为隆回县第七区(驻罗洪),原金凤村、石脚村、常福村、长鄄村、灵真村东南部、高凤村西部等22乡编为隆回县第八区(驻大桥边),原朴塘村7乡编入隆回县第九区(驻岩口)。从此,原灵真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隆回县。
1953年3月,隆回县第六区除福田、麻罗2乡外,水车等乡重归新化县,顶名新化第十九区。
解放后,几经调整,新化县划入隆回县的地盘改头换面如下:
1958年后,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化,高平区辖大桥公社、颜公公社、侯田公社、罗洪公社、孟公公社。原灵真村属颜公公社,颜公公社辖17个大队,灵真村占白地、白泥坪(又称白羊)、横岭、夏景、培兴、新鲜、金枫、合兴、西山洞、梅花山、坳下、红山、象山等13个大队。
1983年,人民公社落幕,原来的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原灵真村属颜公乡。
1995年,高平区分为高平镇和罗洪乡,原大桥乡、颜公乡、侯田乡直属高平镇,原罗洪乡、孟公乡直属罗洪乡。原灵真村直属高平镇,习惯性称颜公片。
2016年,又一次大规模的合村运动之后,原灵真村区域包括白地新村、红锦村、颜公村、杨桥村、红山村、坳下村、梅花山村等七个行政村。
今日灵真
今日已经没有了“灵真”村名,现在高平镇颜公片的年轻人,大多数已经不知道“灵真”为何物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悠久的曾用名,在这里我还是希望再用一次“灵真”这个名字。
在轰轰烈烈大干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时期,灵真域内兴修了很多水库、山塘、水渠,大大改善了基本农田的灌溉条件,各大队开垦好几个“百亩大坵”,增加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坳下-红星山脉大搞植树造林,改善了山地植被,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几十年来,灵真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域内基本做到了村村通公路,道路改造让老百姓可以开车进屋,电网升级改造可以确保农民基本用电需求,自来水也基本上接到每家每户。一般农户住宅都进行过1-2次翻修,解放前的老宅子已经很少了,取而代之的多是新式洋楼。虽然有人不赞成在农村建新式楼房,但老百姓住得舒服是硬道理。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全面普及,每个村都配有卫生室和学校,颜公中学是高平镇境内一所比较好的初中学校,这所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颜公中学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研究生,一大批优秀企业家,比较突出的有博士生导师、也有厅局级领导干部等等。
解放后至今七十多年,灵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基础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物质、文化、医疗、教育水平都有了极大提高。曾经损毁的古建筑,很多都依靠民间力量修复一新。
美中不足的是,如今在家的年轻人并不多,大多数人依靠在外地赚钱回来建设家乡。尽管今日灵真对外依赖程度很高,但灵真人仍然在坚持努力,积极谋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在灵真村这个名不用了,可以说灵真村死了,其实灵真村还活着,因为灵真村尚气贵信的传统还在,行善积德的信仰还在,喜直恶欺的风格还在,勤劳简朴的精神还在。
参考资料:康熙《宝庆府志》、道光《宝庆府志》,嘉靖《新化县志》、同治《新化县志》、同治《黔诗纪略》、周豪情《颜刘二公殿里有传奇》等。
另,收集资料时得到黄元龙先生、袁愈辉先生、王耀中先生、李菊梅女士、肖会中先生、李晃先生、喻荣德先生、喻特长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深表谢意。